七都,又名德教源。它位于威坪镇六都与八都及宋村源(三都)之间,其外半源近二十里都因千岛湖的形成而沦为水域。如今六十岁以下的威坪人都不曾见过,笔者曾亲眼目睹有所记忆,闲余,趁
有幸之年详细拾起,以飨后来者。
“都”,是古代行政区域划分的一种单位名称。古代淳安县有三十六个都,曾有一都的牛吃了三十六都小麦的官司传说。这就证明了确是行政区名。然而,古代历代建制不一,《周礼・地宫・小司
徒》上说:“四县为都”;而《管子・度地》上说:“州十为都”;而《宋史・袁燮传》上却说:“合保为都,合都为乡,合乡为县”。可见自宋朝“都”大于“保”,而数个“都”合于乡。譬如早年
威坪镇(永平乡)管辖五六七八都。那么又为什么称七都为德教源呢?传说是宋代方腊起义后命名的,中国自古有“胜者为王,败者为寇”说法。因为方腊是在七都碣村举义的,自然成为不祥之地,这
里的百姓也就被贬为刁民,“刁民”一词也就是缺少道德教育者,因此,统治者在这里特别加强教育,故称七都为“德教源”。据有关历史资料显示,“德教源”最早出现在南宋淳熙严州图径上,此时
距方腊起义失败已五十二年,直至中华民国十年(1921年)行政区域改划后才不见“德教源”一词。
那么,七都源是从哪里标起和终结的?古代也是有具体界线的。明代蜀阜人徐贯曾在《虹桥记》中如此写道:“德教源(七都)绵亘六七十里、出于桥下……”清楚地点明七都源从虹桥头桥下标起
。因为桥下流水是七都源来的,而六都始新源的水还在距桥下几米开外的下游才相汇,可见“都”基本上以水源溪流为依据分界的。
早年的虹桥头(现在存水底)是威坪五、六、七三都水源交汇之处。这里水势湍急,呈峡水之状,俗有“虹桥三峡”之称。此处自古就有桥史:“先是木桥,后是石拱桥,都因桥低狭窄、水势涨猛
、行人惧骇,故于明代万历辛卯年(1591年)由蜀阜人徐楚(明嘉靖十七年进士,有文武才,官至四川布政司参政,因拒不送礼被免职归家)为首集资捐募,带领乡民“伐茶园之石、仿兰渡之模,造成
高二寻(八尺为一寻)阔九尺长十丈、凿石圪柱、抱柱崇墩、地设天成”的四拱石桥。它造型别致,做工精湛,端庄典雅,两侧护拦荷花石柱、精雕细刻、光洁细腻,十分诱人。徐楚本人还为此桥写下
了《月夜虹桥》诗句:“三峡流来汇一川,月光浮动两婵娟;亭楼玉宇无法地,人在冰壶不夜天”。因此,虹桥称为七都第一桥,也是通往七都的起点。不过六都也从这里经过,可谓路人不断,甚是好
去处。停立桥上,望远里外,心旷神怡,流连忘返。所以,虹桥头的名气大主要来自这座桥。
小时候虹桥头是心目中的圣地,每逢去一次虹桥头,见了同伴就夸夸其谈:“我们到虹桥头去过啦!”现在想起来总感到好笑。从外面进来下了虹桥,迎面有一块石碑,凡过路者无不驻足观看,哪
怕一字不识的人也少停片刻,抚摸石碑,追忆古人,识字的人或找自己祖宗的芳名或帮他人寻找,或赞扬祖上为建桥的功德,所以常为人众之处。立在石碑前左手往五都六都,右手通往七都八都。通七
都的是一条宽约八尺的黄泥马路,不出一里路便有亭子一座,亭门上写着“血污岭”三个斗大的字,虽然亭子年累月久,残垣剥落,但墨迹未退,反尔更加醒目,让人看了肃然起敬。仿佛当年方腊起义
的战斗场面就在眼前。传说当年方腊在退守帮源洞时遭到官兵追杀,在此展开了一场浴血奋战,直杀得天昏地暗,流血成河,将这条山路染成红色,故名“血污岭”。至于亭子何年何月建造无从考究,
它构造简单,坐北朝南,东西走向,亭前是数丈悬崖,如刀削至溪下面便是一潭碧水深不可测。站在亭子里向里面望去,整个碣村尽入眼底。
“碣村”是七都源最大的村子,俗有“千灶万丁”之誉,加上村前千亩田,村后千亩地,那马头墙参差错落,炊烟缭绕,前后开阔的庄稼地盘让一个生活在深山坞里的人看了总是羡慕道:“哇嚓嚓
,碣村真是个好地方!”出了亭子便是下坡,但不很陡,只在岭足有几步台阶,下了台阶便有一座小坑上的桥,是里面一个山坞里流出来的水在这里流进七都大溪里。过了桥便是一色茶园石板路,石板
宽约二尺,长短不一铺就“路心”,两边由鹅卵石累彻,再两边用石块满面,路面上不见杂草,整洁得很,一直伸向碣村村里。虽然是一个村名碣村,但它有“下碣、中碣、上碣”之分,在上中下里面
还有小名称。进入村口,叫“上庄坂”和“花里堪”,村口东南面坂里有个村叫“朴树坞”,还有一个叫“童家店”。这里曾流传着一句俚语叫“水满童家店,方腊出二遍”。传说方腊是碣村人,他的
起义是为百姓谋生存的,是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,但是方腊起义失败了,成为统治者心目中的“草寇”,要想为方腊雪耻和正名已是很困难和不可能的事了,除非桐溪的水倒流满到童家店,方腊才可再
一次成为英雄而千古美名。可历史却应了这句话,上世纪五十年代末,新安江水电站的建成,水真的满住了童家店。也就在这段时间里伟人毛泽东为方腊拨乱反正、雪耻正名,改写了历史,把方腊从草
寇变成了农民领袖、民族英雄。恰好应了当地俚语,这便是历史巧合。碣村后面还有“肖家”,上碣村还有“方家弄”“吕家弄”以及“凌家”等小姓小村落。主姓为徐氏,是蜀阜徐氏分上来居住的。
“碣村”村庄大,地盘开阔,又是方腊起义的发源地,所以在当地名气很大。小时候路过碣村不勉有恐惧感。七都源的大路从碣村村中央通过,从村足到村头少说也有一公里长,全部由茶园石铺就,行
人路过会发出“咚咚咚”的脚步声。七都源的水在这里沿碣村村前山足而过,对面山上就是“方腊兵器洞”,如今为旅游起见统称“方腊洞”。(徐文平 方勇)
上一篇:威坪七都拾遗(三)
下一篇:三大元帅的故事:石柱墩造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