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二月八日晚,千岛湖旅游集团第二届职工文艺汇演,在水之灵剧院隆重上演。整台晚会内容丰富,精彩纷呈。在演出的节目中,尤其是由县旅游公司选送的舞台剧《九姓渔民的水上婚礼》引起了笔者的浓厚兴趣。
何谓“九姓渔民的水上婚礼”,整个婚礼全过程又是怎样?笔者查阅了有关历史资料,原来,水上婚礼是久居新安江的“九姓渔民”特有的风俗。所谓“九姓渔民”是指常年漂泊在新安江、富春江、兰江上的渔民。这些渔民分别是陈、钱、林、袁、孙、叶、许、李、何九家姓。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水上,以捕鱼、载客为主,很少与岸上人来往。据说,他们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陈友谅的部下,因陈友谅与朱元璋争夺天下,大败于九江,被俘部属遭流放到新安江上,贬为“贱民”,并规定不得上岸居住,不准与平民通婚,不准读书应试,上岸时不准穿鞋……几乎剥夺了做人的一切权利。他们的孩子们连正经名字也没有,花名册上便以阿狗、阿严、水猴、水鬼等称呼代替。虽然也有一些正直的清官为他们平反过,如清同治五年,严州知府戴磐曾给他们颁发了“改贱为良”的“执照”,并立过碑;民国政府也曾准予其自由上岸,但“九姓渔民”仍受人歧视。新中国成立后,“九姓渔民”的命运有了彻底的转变,彻底平了反,与岸上人享有一样的权利,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。
数百年来,九姓渔民举家泛舟,生活在水上,漂泊不定,随遇而安,过着“游渔”生活。一般每户有两艘船:一艘用于吃住,称为“娘船”(相当于“生活基地”);另一艘则用来外出捕鱼。九姓渔民外出捕鱼,上行至安徽徽州,下行至钱塘江,晚上放网,天亮收网,赶早市,卖鱼虾,维持生计。由于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水上,以打渔、载客为生,很少与岸上人来往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。九姓渔民的生活习俗与岸上人颇为不同,其中,最具特色的就是“抛新娘”式水上婚礼。婚礼过程由迎亲家船、送嫁妆、唱利市歌、喂离娘饭、抬新娘、拜堂、人洞房、抛喜果等情节组成。其间司仪先生的穿针引线和利市婆婆诙谐风趣的说唱,喜庆热闹,情趣盎然。整个婚礼过程大致是这样:
码头边停泊着一只披红挂彩的箬蓬船,船头上缀着一个大红喜字,高高的桅杆上飘着一面旗帜,挂着一盏灯笼,旗帜和灯笼上都标有船主人的姓氏;船头上的一群人,穿着新衣,喜气洋洋而又忙忙碌碌。这便是马上就要举行婚礼的新郎方的接亲船,俗称男船。
此时,江心响起锣鼓声,一条与男船相似装扮的彩船徐徐驶来,只是旗帜、灯笼上的姓氏可能与男船不同。这是新娘方的送亲船,俗称女船。
霎时间,男船鞭炮齐鸣,鼓乐声起,缓缓调转船头,向女船迎去,两船在江中相遇后,双双驶向预定地点,相距三尺而停泊。此时,主婚的“利市人”宣布:“过喜(抛新娘)开始”!女船上伴娘即将穿红戴花的新娘扶出,交给站在船舷边的两位亲人(叔伯或兄弟);同一时刻,男船上两位新郎的亲人也在船头上摆好马步。随之,锣鼓鞭炮声嗄然而止,女船的两位亲人便一手托住新娘的背部,一手托住新娘的臀部,高高举起新娘向男船抛去,人们一片惊叫声,新娘被新郎的两位亲人稳稳地接住。随后,新郎、新娘在铺着袋子的船头上并排站立,在“利市人”的引导下,一拜天地,二拜父母(公婆),夫妻对拜。锣鼓鞭炮声又顷刻大作,男船、女船上的人同时向岸上的观礼亲友撒柏籽、花生、红枣和糖果,让大家分享新人的喜悦。
稍后新娘被扶人船舱,新郎则从遮阳避雨的船蓬上小心翼翼地爬过去,从船后入舱与新娘相会。此时,男船与女船之间搭起了相互连接的跳板,双方亲友往来道喜。
当夜幕降临时,这对新人即下到一只小船上,劈开水波去往一个幽静的去处,欢度他们的新婚之夜,翌日早晨再返回大船。
整个婚礼过程生动表现出水上渔民的生活情趣。
上一篇:偷脊桁
下一篇:请客的幽默